清晨,在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的山林里,笋农们熟练地采下脆嫩的麻竹笋;另一边的全自动无尘生产线上,机器正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即食笋;各大平台的直播间内,主播们正与网友互动,介绍西牛麻竹笋的各个产品。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动,清远市以工业化思维全力发展西牛麻竹笋产业,推动西牛麻竹笋从曾经的山野“土疙瘩”,摇身一变成了贯穿三产的“剥皮黄金”。
2024年,西牛麻竹笋综合产值达110亿元,率先成为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中突破“百亿”产值的产业。
英德是“中国麻竹笋之乡”,当地种植的西牛麻竹笋因个大、肉厚、味甘鲜而闻名,因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剥皮黄金”。
“如今我们即食笋年产能达到5000吨。”英德市麻竹笋产业协会会长、英德市巨元孖宝公司负责人黎水清介绍,得益于“全自动无尘生产线”,自己公司的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据悉,清远市成立麻竹笋研究中心,联合省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攻关种质资源选育,并将自动化、智能化理念推广给麻竹笋加工公司,以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而英德市巨元孖宝公司的全自动无尘生产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英德市巨元孖宝公司的工厂内,20条生产线小时不间断作业,生产出的麻竹笋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汉堡、螺蛳粉等大众食品中,为全球消费的人带来独特风味。
除了生产上的提升,西牛麻竹笋在种植方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英德市西牛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里,层层叠叠的麻竹笋撑起连片绿荫,亩产3000多斤的丰收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的亩产还不到这一个数字的三分之一。
这场产量“三级跳”的背后,是《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作业规程》等8项地方团体标准的精准落地。从育苗时的温湿度控制到栽培期的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了科学指引。如今,华笋食品、粤笋农业科学技术等10家行业标准试点企业已成为周边笋农的“技术样板”,带动种植水平整体跃升。
为了让这片“绿色版图”持续扩大,清远市建成59个竹苗基地每年输送300万株优质种苗,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让麻竹笋的生长底气越来越足。
从“小散弱”到“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清远用工业化的“铁三角”撑起了产业的“骨架”。
近日,西牛镇的竹林间热闹非凡,恰逢麻竹笋丰收季,不少游客专程赶来游玩。“游客来吃笋宴、采鲜笋,一根竹子带动我们全家增收。”西牛镇农家乐经营者指着满座的食客,笑着算起增收账。
西牛麻竹笋正串联起“一二三产”融合的新生态。在清远,“笋宴”成为当地的常见菜系,和麻竹笋有关的特色菜吸引食客纷至沓来;竹林间建起研学基地,露营、写生、摄影等新业态蒸蒸日上,2024年休闲旅游收入达1.84亿元。
而在产业链的另一端,加工环节的创新突破,更让麻竹笋的价值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再到“生活”的多维跃升。
在麻竹笋加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麻竹笋被加工成即食笋、调味笋、预制菜。2022至2024年,清远西牛麻竹笋加工公司从寥寥数家增至34家,精深加工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25.76亿元,即食笋产值增长134.6%。
据西牛麻竹笋从业者介绍,除了常见的食品,麻竹笋甚至衍生出膳食纤维代餐粉、竹叶茶等功能性产品。此外,麻竹笋还延伸至环保领域,通过“以竹代塑”“以竹代饲”的循环经济业态,打造竹纤维制作的餐具、花盆,让麻竹笋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清远,将一根麻竹笋从头到脚“吃干榨净”。
“我如今年收入超10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西牛镇笋农谢绍春和记者说,随着麻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慢慢的变好,自己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还有麻竹笋产业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对留在家乡就业更加有信心。
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放大产业效益,清远建设了西牛麻竹笋“补改投”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研发、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平台,年鲜笋加工能力达25万吨,预计年产值突破20亿元。
此外,清远还发挥金融“活水”作用,“金竹贷”累计授信85亿元、发放贷款7.2亿元,价格指数保险覆盖2.19万亩种植培养面积,为经营主体提供109万元风险保障,让产业高质量发展无后顾之忧。
从山林间的破土而出,到生产线的精细打磨,再到产业链的无限延伸,清远西牛麻竹笋完成了一场惊艳的“百亿逆袭”。如今,在清远的土地上,麻竹笋早已超越了农产品的单一属性,成为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金纽带”。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这根承载着希望的“剥皮黄金”还将继续向上生长,在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