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曾被誉为“金砖国家”中的璀璨明珠,其经济一度稳步增长,逐渐跻身世界经济舞台,如今却在经济泥潭中挣扎,面临社会动荡和严重的债务危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新兴大国沦为今日的“板砖”?巴西的选择,究竟是错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还是无可避免的命运?
2001到2010年,巴西的经济可谓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得益于铁矿石、大豆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巴西的经济稳步的增长一度非常迅速,GDP年均增长达到了4.2%,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低迷状态时,巴西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世界重要的供应国。
铁矿石的需求量激增,巴西成为全世界主要的矿产出口国之一,尤其是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那时巴西的航空制造商Embraer迅速崛起,占据了全球支线%,几乎在全球航空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巴西不再是过去那个被视作“第三世界”国家,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兴市场中的佼佼者。
好景不长,2013年,巴西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为了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决定对中国钢铁加征反倾销税。
看似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钢铁产业,事实上却惹恼了中国的资本,中资企业的撤离,意味着巴西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外资,还导致铁矿石的出口量一下子就下降,减少了巴西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性的决策,正是巴西经济走向下坡路的开端。
2010年代初,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巴西便成为了资本涌入的主要目标,大笔的资金流入似乎一度给巴西的经济带来了活力。
但这些外资并没有为巴西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反而让巴西的外债在短短几年内暴涨了五倍,至2013年时,巴西的外债已达到了7500亿美元。
2013年之后,美国开始加息,巴西的货币雷亚尔出现了大幅贬值,这直接使得巴西的债务压力暴增,雷亚尔的贬值和高额的外债给巴西经济带来了很大压力。
尽管巴西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但在外债的压迫下,巴西经济的转型步伐变得异常缓慢,甚至停滞,制造业的比例从2010年的28%下降至2024年的9%,巴西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
巴西怎么样应对这种经济结构上的脆弱性?能否扭转这一局面,恢复曾经的经济辉煌?
巴西的资源一直是其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大豆和铁矿石,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占据了37%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看似掌握了巨大的财富。
可是巴西在资源出口上的处境却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光鲜,大豆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的粮食巨头手中,而巴西的农民每吨大豆的利润仅为2.5美元。
这意味着巴西几乎不能从自己的资源中赚取足够的利润,所有的价格话语权都被国际大公司牢牢控制。
铁矿石的情况也类似,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每年都要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美国钢厂供应铁矿石,尽管巴西的铁矿石质量优良,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中,巴西每年因此损失超过50亿美元。
为了进一步拉近与美国的关系,巴西在地理政治学上也做出了不少让人质疑的选择,尤其是巴西在5G建设上的决定。
美国为了压制中国的华为,要求巴西禁止使用华为的设备,为了讨好美国,巴西政府顺从了这一要求,拆除了原本已经安装的华为设备。
这一举措导致巴西的5G建设成本暴涨了32亿美元,并且建设进度拖延了三年。这不仅增加了巴西的财政压力,也让巴西在全球信息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愈发尴尬。
巴西还在俄乌冲突中站队美国,支持对俄罗斯的制裁,也让巴西在金砖国家中的地位迅速下滑,这一立场,不仅损害了与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国的关系,还使得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暂停了对巴西20亿美元贷款的审批,对于本已面临经济困境的巴西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巴西在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究竟能否从这些看似短期内带来利益的决策中恢复过来?当美国的控制力愈加增强,巴西的独立性和经济自主权还能否得以保全?
随着巴西经济逐渐陷入困境,通货膨胀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最大敌人,巴西的物价飞涨,尤其是食品价格飙升,严重影响了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
牛肉价格在三年内上涨了340%,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们再也负担不起日常的食物开销,相较于富裕阶层,贫困家庭几乎没办法享受物价上涨带来的资源流动,甚至有不少家庭不得不依赖代餐粉来填饱肚子。
代餐粉的主要成分是面粉和木薯粉,这种替代食物虽然便宜,但营养严重不足,对于生活在贫民窟中的巴西人来说,代餐粉成了他们唯一能负担的“主食”。
贫困人口数量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到2024年,巴西的饥饿人口又回升至3300万,资源本应成为巴西民众富裕的保障,但由于外部控制和市场波动,巴西民众的日常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巴西的医疗系统也在经济困境下彻底崩溃,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情况变得更严峻,由于巴西政府拒绝购买中国的疫苗,疫情的防控工作进展缓慢,新冠死亡率居全球第三。
他们公立医院的病人等待时间长达九个月,病人排队等候就诊,许多急症患者甚至未能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务人员疲于应对激增的病患,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民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逐渐升级。
除了食品和医疗问题,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陷入了停滞,由于政府财政紧张,巴西无法有效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许多重要项目的停工。
贝洛蒙特大坝项目原本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参与的,因资金问题而停工,直接引发巴西损失了80亿美元,虽然中国提出接手并追加投资,但由于巴西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这一提案,贝洛蒙特大坝项目依然停滞不前。
巴西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制造业的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大量本土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困境,巴西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愈发明显,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
在这种民生困境与经济崩溃的双重压力下,巴西政府还能否扭转局面,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新政府是否能通过与其他几个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找到经济复苏的突破口?
2025年,卢拉新政府上台后迅速启动了复苏计划,试图通过恢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来振兴巴西经济。
政府重启了中巴之间的本币结算机制,雷亚尔与人民币可以直接进行交易,而不必通过美元作为中介,一个月内,雷亚尔与人民币的交易量激增了470%。
巴西希望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并寻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找到新的立足点,在货币结算上的自主权增强,无疑为其缓解外汇压力、促进贸易带来了新机遇。
这一“逆转”计划却遭遇了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强力反应,美国通过IMF施压,冻结了巴西6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
即使在调整经济政策上有所进展,巴西依然没办法摆脱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强大影响力,IMF冻结资金的决定,对巴西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沉重打击,也使得巴西的复苏计划面临巨大挑战,政府无力反抗这种外部压力,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巴西的产业复兴计划也陷入了困境,尽管巴西政府希望借助比亚迪在巴西建设电动汽车工这一项目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但由于美国限制了锂电池技术的出口,比亚迪的资本预算被迫搁置。
锂电池是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而美国的出口限制让巴西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失去了与其他几个国家竞争的机会。
在巴西的经济困境不断加剧的同时,其在金砖国家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巴西是金砖国家的重要一员,如今在金砖合作中的声音却逐渐减弱。
中国和印度开始将重心转向其他南美国家,如阿根廷和秘鲁,后者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中阿之间的本币结算规模突破了120亿美元,而秘鲁的铜矿出口首次超过了智利。
俄罗斯也开始填补巴西在金砖国家中的空缺,俄铝集团收购了巴西破产的铝业企业,并要求用卢布结算,这使得巴西的雷亚尔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被压缩。
巴西从曾经的“金砖”耀眼新星,变成了今天的经济困境中的“板砖”,这一转变的背后,充满了对外部依赖、盲目政治选择和资源滥用的教训。
巴西的故事警示全球发展中国家,盲目追随大国政策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真正的经济复兴需要独立自主的策略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规划。